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雷诺尔综合服务商    

雷诺尔低压软启动,雷诺尔低压变频器,防爆电器,马达保护器,EPS应急电源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仪器仪表及自动控制设备管理制度!
新闻中心
仪器仪表及自动控制设备管理制度!
发布时间:2025-10-14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第一章 总则

一、目的

为规范公司仪器仪表及自动控制设备(以下简称 “仪控设备”)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确保设备精度可靠、运行稳定,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、连续性与数据准确性,满足质量管控、节能环保及合规运营要求,特制定本制度。

二、适用范围

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、生产单位在用、新增、闲置、报废的所有仪控设备,具体包括但不限于:

  1. 测量类仪器仪表:温度、压力、流量、液位、重量、成分分析等计量检测设备(如涡街流量计、热电偶、分析仪器等);

  2. 控制类设备: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、DCS(分散控制系统)、SCADA(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)、调节阀、执行器、变频器等;

  3. 辅助类设备:仪表电源、信号电缆、接线箱、校准标准器具、仪表保温伴热装置等;

  4. 实验室检测仪器:用于物料分析、产品检验的各类精密仪器设备。

三、管理原则

  1. 归口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:明确专业管理部门统筹职责,使用单位落实日常管理责任;

  2. 全生命周期管控:覆盖设备选型、购置、安装、校准、使用、维护、报废等各环节,实现闭环管理;

  3. 精度保障与安全优先:以计量溯源性为核心确保数据可靠,以风险防控为重点保障设备安全运行;

  4. 技术升级与节能高效: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,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与运行效率。

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

一、归口管理部门(设备部 / 仪控部)

  1. 负责制度的制定、修订与监督执行,统筹仪控设备管理体系建设;

  2. 主导设备选型、购置论证、技术标准制定及新增设备验收;

  3. 统筹校准与检定工作,建立标准器具溯源体系,编制年度周期校准计划;

  4. 负责设备维修技术支持、故障分析及重大维修方案制定,协调厂家技术服务;

  5. 管理设备技术档案,推广新技术、新设备,组织技术培训与考核;

  6. 负责设备报废、封存的技术论证与审批,监督资产处置流程。

二、使用单位

  1. 落实设备日常使用、保管与维护责任,确保规范操作与环境达标;

  2. 建立本单位仪控设备台账,及时更新设备状态信息,保管日常运行记录;

  3. 按计划执行设备日常点检与维护保养,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并配合处理;

  4. 配合归口管理部门开展校准、检定、维修及验收工作;

  5. 提出设备新增、升级或报废需求,参与相关技术论证。

三、技术支持部门(机电维修中心 / 计量室)

  1. 承担自检类设备的校准、检定工作,协助开展强检设备送检协调;

  2. 负责仪控设备的日常维修与应急抢修,执行维修技术标准;

  3. 管理校准标准器具与维修备件,确保其完好与可用;

  4. 编制设备校准作业指导书与维修技术方案,提供技术咨询。

四、其他相关部门

  1. 采购部:根据审批后的需求执行设备采购,确保采购过程合规,配合设备验收;

  2. 质量部:监督仪控设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,参与检测类设备校准与验收;

  3. 财务部:负责设备资产核算,监督报废设备资产处置流程;

  4. 安全环保部:监督设备运行安全与环保合规性,参与安全类仪表风险评估。

第三章 设备前期管理(选型至验收)

一、选型与购置

  1. 使用单位根据生产或检测需求提交设备购置申请,明确技术参数、精度等级、使用环境等要求;

  2. 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技术论证,结合工艺需求、兼容性、溯源性、能耗及运维成本等因素确定选型方案,优先选择成熟可靠、便于校准维护的产品;

  3. 采购部按采购流程执行采购,签订合同需明确技术标准、校准要求、质保期及售后服务条款;

  4. 进口设备或精密仪器需提前确认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(CPA)及校准技术支持能力。

二、安装与调试

  1. 安装施工需符合设备技术要求及安全规范,由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制定安装方案;

  2. 施工过程中使用单位与技术支持部门全程监督,确保安装精度与接线规范,避免与其他系统冲突;

  3. 安装完成后,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施工单位、使用单位、技术支持部门联合调试,验证设备性能是否达标;

  4. 调试合格后签署安装验收记录,同步收集设备说明书、图纸、校准证书等技术资料。

三、验收与建档

  1. 新增设备需进行到货验收与安装验收双重确认,验收内容包括外观完整性、参数符合性、配件齐全性及资料完整性;

  2. 验收合格后,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编制设备唯一资产编号,使用单位录入台账,归口管理部门建立技术档案;

  3. 技术档案应包含:购置申请、论证报告、合同、说明书、图纸、校准证书、验收记录、维修记录、校准记录等全生命周期信息。

第四章 设备运行与使用管理

一、台账与标识管理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公司级仪控设备总台账,使用单位建立分级台账,内容包括设备名称、型号、编号、规格、精度、购置日期、生产厂家、校准周期、使用状态等;

  2. 设备实行统一标识管理:

    • 校准合格:贴 “合格” 标识,注明校准日期、有效期、校准单位;

    • 限用或降级使用:贴 “限用” 标识,注明限用范围与条件;

    • 待校准 / 维修:贴 “停用” 标识,明确禁止使用;

    • 报废设备:贴 “报废” 标识,及时清理出生产现场。

二、操作规范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联合技术支持部门编制设备操作规程(SOP),明确操作步骤、参数范围、安全注意事项;

  2. 操作人员需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,严格按规程操作,严禁超量程、超规格使用设备;

  3. 启动设备前需检查电源、气源、接线等状态,运行中监控设备工况与数据稳定性,发现异常立即停机并上报;

  4. 精密仪器与自动控制系统操作需执行权限管理,严禁非授权人员操作或修改参数。

三、运行环境管理

  1. 仪控设备存放与运行环境需符合技术要求,确保温度、湿度、防尘、防震、防电磁干扰等条件达标;

  2. 露天或恶劣环境下的设备需配备防护装置(如防雨罩、保温伴热、防尘罩),定期检查防护有效性;

  3. 自动控制系统机房需实行门禁管理,保持清洁干燥,配备应急电源与消防设施。

第五章 校准与检定管理

一、校准与检定分类

  1. 强制检定: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(如贸易结算用流量计、压力表),由使用单位配合归口管理部门向法定计量机构申请检定;

  2. 非强制检定 / 校准:自检类设备由技术支持部门按内部规程校准,复杂设备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校准。

二、周期与计划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依据国家规程、行业标准、设备说明书及使用频率,制定年度周期校准 / 检定计划,明确设备名称、编号、周期、方式及责任单位;

  2. 强制检定设备周期按法定要求执行(通常为半年或 1 年),自检类设备周期根据生产需求确定(月度 / 季度 / 年度),关键设备可适当缩短周期;

  3. 计划执行情况纳入月度考核,因生产特殊情况需调整周期的,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,归口管理部门审批。

三、校准实施与记录

  1. 校准 / 检定工作需由持证人员按标准规程执行,校准环境与标准器具需满足溯源要求;

  2. 标准器具必须具备有效的校准证书,建立标准器具台账,按周期送检,确保量值可追溯至国家计量基准;

  3. 校准 / 检定后需填写完整记录,内容包括设备编号、校准日期、标准器具信息、校准数据、结论、操作人员等;

  4. 合格设备贴相应标识并出具证书,不合格设备需立即停用并安排维修,维修后重新校准合格方可使用。

第六章 维护与维修管理

一、日常维护保养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规程,明确日点检、周维护、月保养的内容与标准:

    • 日点检:检查设备运行状态、显示是否正常,有无泄漏、异响,标识是否清晰;

    • 周维护:清洁设备表面与传感器,检查接线紧固性,测试信号传输稳定性;

    • 月保养:检查润滑油位、电源电压,校准零点,清理散热通道。

  2. 使用单位按规程执行维护保养,填写《仪控设备维护记录》,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抽查。

二、故障维修

  1. 设备故障后,使用单位立即停机并上报归口管理部门,说明故障现象与发生时间;

  2. 技术支持部门接到报修后,按 “先急后缓” 原则处理:一般故障 24 小时内修复,重大故障 48 小时内制定维修方案;

  3. 维修过程需记录故障原因、维修内容、更换备件型号及测试结果,形成《仪控设备维修记录》;

  4. 维修后的设备需经校准或性能测试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,关键控制设备需进行联机调试。

三、备件管理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根据设备运行状况与易损件清单,制定备件最低库存标准,确保应急需求;

  2. 备件入库需验收合格,分类存放并标识,定期检查保质期与完好性;

  3. 备件领用实行审批制度,注明领用设备编号与用途,建立领用台账,做到账物相符。

第七章 设备异动与报废管理

一、设备封存与启用

  1. 因生产调整暂停使用 3 个月以上的设备,使用单位提出封存申请,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批后执行;

  2. 封存前需进行清洁、校准与防护处理,存放于干燥通风环境,定期检查维护;

  3. 启用封存设备时,使用单位提出申请,经校准合格并由归口管理部门确认后,方可重新投入使用。

二、设备报废

  1.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设备可申请报废:

    • 已达到使用年限,性能严重下降且无法修复;

    • 维修成本过高,超出设备残值或技术上无修复价值;

    • 技术落后被淘汰,无法满足生产或合规要求;

    • 因事故损坏导致完全失效,且无修复可能。

  2. 报废流程:使用单位提出申请→归口管理部门技术论证→财务部资产评估→管理层审批→按资产处置规定处理;

  3. 报废设备需拆除标识,清理技术资料标注状态,涉及涉密或精密仪器的按专项规定处置,严禁不合格设备流入市场。

第八章 技术档案与培训管理

一、技术档案管理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建立电子化与纸质化双重技术档案,实行 “一机一档”,确保信息完整可追溯;

  2. 档案内容包括:设备基本信息、技术资料、购置文件、验收记录、校准记录、维修记录、异动记录、报废审批等;

  3. 档案由专人保管,定期更新,设备报废后档案至少保存 3 年;

  4. 建立档案查阅审批制度,确保信息安全与规范使用。

二、培训与考核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制定年度培训计划,内容包括制度规范、操作规程、校准技术、故障判断等;

  2. 对新上岗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,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;

  3. 定期组织技能提升培训,针对新技术、新设备开展专项培训,提升人员专业能力;

  4. 将设备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使用单位与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,对违规操作造成损失的予以追责。

第九章 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

一、监督检查

  1. 归口管理部门每月开展设备管理专项检查,内容包括台账完整性、标识规范性、校准及时性、维护记录真实性等;

  2. 每季度进行综合评估,重点检查制度执行情况、设备完好率与校准合格率;

  3.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,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。

二、考核与奖惩

  1. 建立设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,包括设备完好率(≥98%)、校准计划完成率(100%)、故障响应及时率(100%)等;

  2. 对管理到位、指标优异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;

  3.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,造成设备损坏、精度失准或生产事故的,按公司规定追究相关单位与人员责任:

    • 未按规程操作导致设备故障的,责令赔偿损失并通报批评;

    • 校准不及时或伪造记录的,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;

    • 因维护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的,按安全生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。

第十章 附则

  1. 本制度由公司设备部(或仪控部)负责解释;

  2. 归口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制度制定《仪控设备校准作业指导书》《关键控制系统维护细则》等配套文件;

  3.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,以本制度为准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